发布时间:2023-01-25浏览次数:84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8日电 (戚亚平 郑亮)冬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一团花桥镇南缘,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四翅滨藜基地十分壮观,一棵棵植物挺立在沙地上,谢小云只要有时间都会来这里看看眼前的这片“绿洲”。
俯瞰十一团花桥镇林带。十一团花桥镇 供图
1994年,园艺专业毕业的谢小云从湖南来到地处沙漠边缘的十一团花桥镇,成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从此,她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防沙治沙中,通过近30年不懈努力,绿洲向沙漠深处延伸了20多公里,“湘妹子”的绿色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回想起四年前,谢小云连连摇头,第一年栽种的7000亩四翅滨藜幼苗,成活率不到10%。
“在团镇南面沙梁上造林种树的时候,那个苗跟着沙子整个都刮跑了,造林的难度很大。”十一团花桥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谢小云说。
为了拿下这片沙地,十一团花桥镇上下齐动员,还成立由谢小云主持日常工作的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
为尽早找到解决办法,谢小云整整2个月吃住、工作在治沙现场,历经100多次试验,突破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2020年4月,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2021年全面完成2.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
“从2020年到2022年,我们每年春秋季都会进行栽植补植。”谢小云说,三年下来,四翅滨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平均存活率达到70%。
谢小云(中)在沙漠中查看四翅滨藜长势。郑亮 摄
多年来,谢小云一心扑在植绿、补绿上,初步构建了以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
如今,辖区内已建成1.5万亩农田防护林、道路林、防风基干林,8.8万亩特色经济林,2.58万亩柽柳、甘草、黑枸杞等复合生态系统灌木林,林网面积达12.88万亩。
谢小云说:“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是必须要干的一件事情,我们的田地发展到哪里,我们的防护林体系就要建到哪里,从团部到连队再到农田,现在就到了沙漠边缘,就这样一年一年种下来。”
如今在沙漠边缘,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守住了香梨满园、黄杏满树、棉田雪白、红枣满枝,真正让生态效益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为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谢小云又在经济林上下功夫,对全团的梨园进行技术改良。时下,正是香梨树的修剪时节,谢小云穿梭在种植户的梨园中进行技术指导。
“能看到我们职工群众挣上钱,就是对我自己最大的安慰。”谢小云说。
十一团花桥镇3连职工杨忠琼种植香梨已有八年,在果树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谢小云的指导,现已从“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杨忠琼说:“从小树开始小云姐就来给我们指导,大家就跟着她边干边学。她特别有耐心,我种植的香梨产量也从刚开始的几吨到现在100多吨。”
谢小云在种植户的梨园中进行技术指导。郑亮 摄
绿色的崛起,阻挡了黄沙蔓延,当地的沙尘天气也大幅减少。为将黄沙变“黄金”,十一团花桥镇还走出一条发展靠沙、生态治沙、增收用沙、旅游兴沙的发展之路。2013年开始,先后投资4亿多元,精心打造沙漠之门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沙漠之门景区管理人员杜丽娟说:“通过生态环境的改良,景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沙尘天气也越来越少,不仅吸引了游客来游玩,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投资洽谈,让景区在运营、客流方面越来越好。”
从青春靓丽到两鬓斑白,谢小云凭借坚韧的逐绿信念,带领团镇职工在沙漠边缘建起了绿色生态带,不仅实现“人进沙退”,还让这抹绿色成为推动职工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因防沙治沙有功,今年,谢小云荣获“全国防沙治沙标兵”荣誉称号。
谢小云说:“在我工作的时间段,就要尽我的能力、努力去做好防沙治沙这件事。治沙工作任重道远,我将继续坚持在林业工作上、坚守在这片沙漠中,继续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完)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抓好沿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近8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全国一半,有基础、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在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将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创新策源地。这里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5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中心城市。沿江省市要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接续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
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是长江经济带的底色,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 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在产业发展上,沿江省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近年来,沿江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前三季度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92个,协议总投资达3259.7亿元。未来,沿江地区还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推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开放合作,在全球市场中提升产业竞争力。长江经济带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房家梁】